登陆注册
14256

一位十年十倍的超级投资者,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锤子财富2023-07-27 19:00:180

这是我的第188篇原创文章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我写的读书笔记。书名叫《一个投资家的20年》,作者是被巴菲特亲切称为“我第一个来自北京的股东”的杨天南老师。

杨老师1995年初次接触到英文版的《The Warren Buffett Way》,成为中国最早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的大师之一,他的专栏投资组合取得了“十年半十倍”的记录。杨老师年长我20岁,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德艺双馨且身兼多“职”——金融投资家、专栏作家、翻译家。

杨老师给我寄语“一束樱花开,东湖论道来”,这句话让我写在了书的扉页上。期待明年春上在武汉的相约,享受一场价值投资的饕餮盛宴......

1

杨老师将《一个投资家的20年》浓缩成100条精华,每每读及,让人激赏不已。这种基于三观一致的阅读快感,简直妙不可言。在这100条语录体文字里,杨老师系统阐述了他的投资价值观。现将杨老师的主要投资思想解读如下:

1.具有财务自由的最大好处在于,我们终于有了一些选择的自由。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财务自由,是选择自由的前提。当我们有钱时,钱才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才不会仅仅因为钱而放弃人生很多更宝贵的财产,比如亲情、名声、品格等。巴菲特早在26岁就积累了超过17万美元的财富,这正是他保持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客户的底气所在。

2.钱或许一年即可赚得,而一个好名声的建立需要很多年。

巴菲特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20年,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赚钱是可逆的,而名誉是不可逆的。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透支信用以换取物质财富,无异于杀鸡取卵。

3.迄今为止,已经没有什么投资智慧没有被写在书本上了。

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是不每天都阅读的——一个都没有。巴菲特的主要工作就是阅读,阅读那些我们都能看得到的公开资料——企业年报、财经报纸、商业杂志……据我所知,杨老师最大的爱好(同时也是主业)也是读书、写作、投资。

4.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

知不易,是因为世界纷繁复杂,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各种声音极易对投资判断造成干扰。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一份“定心”。

行更难,是因为即使我们走上了投资正道,明白并理解正确的投资理念,在市场非正常(上涨或下跌的时间、幅度超出预期)的情况下,依然要面临内心的煎熬,一旦贪婪和恐惧之心妄动,便极难坚守早先定下的原则。

5.你见不见我的面,听不听见我的声音,这些都没有不同。

文如其人,见字如面。我想,即使没有见面,我们也能透过文字看见一个博学儒雅的杨老师。

6.我们对于仅有资金的所谓客户并无兴趣,我们希望的是理念认同、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杨老师讲过,没有任何人要求他写一本书。从经济回报的角度讲,写书基本是不赚钱的。写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文会友”,找到那些三观一致、理念匹配的人。合适的人、合适的钱,是做好投资管理的必要条件。

杨老师写过一篇《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巴菲特没有客户。他早就解散了自己的合伙公司,转而通过伯克希尔作为持股平台来开展投资事业。认同他的人,可以买伯克希尔的股票,成为他的股东。不认同他的人,他也没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去做解释沟通工作。

而目前我们国内的基金管理人,都是有客户的。因此,投资者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杨老师和他的金石致远,多年坚持传播价值投资理念,不但赢得了众多慕名的追随者,也得到了中国基金业协会的高度赞扬。

7.当人们亲自管理自己的投资失败时,面临双重损失的可能:一损失金钱,二损失青春。

损失金钱,是明面上的损失。青春的损失,虽然是隐形的,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一个人在他人生最黄金的20年时间里,投资接连失败,心情一定不好,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这种损失,甚至是没有办法用金钱来精确衡量的。

8.股票投资是通向财务自由的道理之一,但大多数人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将合适的资金交予有能力的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管理,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杨老师认为,投资成功不仅仅只有一条路——成为巴菲特,还可以找到巴菲特那样的人。事实上,奥马哈就有很多本地居民,并不擅长或热爱投资。但他们因为投资巴菲特,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优哉游哉地享受生活。

9.某一年度的投资表现或单边熊市、单边牛市的表现,并不足以作为对于投资能力的判断,最好能有穿越周期的记录。

巴菲特对于投资成绩的考察,至少以5-10年为期。因为市场短期的走势取决于市场先生的情绪,经常是不理性的。但是长期看,公司股价和业绩一定是匹配的。

正因为如此,杨老师的“天南财务健康谈”坚持了10年之久。虽然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投资组合依然取得了“八年七倍”、“十年半十倍”的好成绩。杨老师用事实证明,优秀的投资是可以穿越牛熊周期的。

10.从2012年5月的200倍到2015年4月的700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上3.5而已,即在这3年中又赚了2.5倍,并非又赚了500倍。

杨老师列出的这道有趣的算术题,生动地说明了复利的巨大威力——本金越多,在同样收益率的情况下,取得的绝对收入回报成几何级增长。

2

11.在股市上,我见过三种谈理想的人:第一种谈着谈着,他和你的钱都越来越多;第二种谈着谈着,他和你的钱都越来越少;第三种谈着谈着,他的钱越来越多,你的钱越来越少。

一项投资要想取得成功,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能力和态度。

第二种人,显然是能力不行,有心无力。第三种人,则是态度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扉页的经典段子,基金管理人水平再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客户也不可能赚到钱。

12.投资的真正意义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通过支持优秀的企业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增加税收,为大众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为投资者实现价值最大化。

股市是零和博弈吗?并不是。投资人如果把资金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配置到经济效率最高的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那么股市的回报就是对投资人的最大奖励。巴菲特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capital allocation。

13.一个投资家应该在穿越周期的情况下,跑赢指数,绝对盈利,解决问题,并将投资知识传播于社会,帮助他人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

杨老师提到三个概念:“职业的与世俗的双重胜利”、“投资成功的三个标准”和“定义投资家的五项要素”。这三个概念层层递进,后者其实是包含前者的。或者说,后者的内涵比前者更广,要求比前者更高。

杨老师的投资记录,已经达到了职业的与世俗的双重胜利,也符合投资成功的三个标准。而杨老师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包括授课、写书、翻译经典,正是从投资成功到投资家的延伸。

14.认真尚不能保证成功,随便几乎注定失败。

股市的“八亏一平一赚”是合理的,因为市场上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把严肃的证券投资看成一门娱乐活动,机会当然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杨老师欣赏认真的人。他的讲座,以申请书质量而不是以申请时间先后排序。认真的人会得到回报,杨老师这样身体力行去做,也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15.投资或许很简单,但投资成功却很难。

取得良好的投资成绩,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容易;取得优秀的投资成绩,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艰难。从90分到95分的进阶,难度远远高于从60分到80分。

16.我从来没见过谁靠收藏而致富,见到的都是致富之后搞收藏。

投资和投机的区分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分标准——投资是现金流思维,投机是赚价差思维。投资逻辑是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投机思维是基于未来有出价更高的接盘侠。收藏不会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收藏品的价格更多的是依赖于供需关系。

17.过去的20年,我累计投入本业的时间超过10万小时。

杨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翘楚,至少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高强度刻意练习。

杨老师在20年时间里投入了10万小时,平均每天13.7个小时。用力之勤,用心之艰,可见一斑。种花得花,求仁得仁。正如杨老师说的,相信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但美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天才的背后,是无以伦比的汗水和寂寞。

18.我今天不以“价值投资者”自居,也省却了一些莫名其妙喜欢“证伪”的无聊者的麻烦。

事实上,巴菲特从来没有宣称过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他甚至认为“价值”两字是多余的——如果投资不是基于价值,那还叫什么投资呢?

杨老师是智慧的,他懒得跟别人去争。总有些无聊的人喜欢“证伪”,好嘛,我可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你想攻击我,却连攻击的目标都找不到。

其实,投资是最没有必要说服别人的。就像杨老师在《戴维斯王朝》序言里写的那样:究竟是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重要,还是取得投资成功重要?答案不言自明。

19.认为股市是赌场却还在里面掺和的人,本身就是赌徒。

任何一种环境或者生态,都是多元的。所以,看股市是不是赌场这个问题,取决于你的心态。就像芒格说的,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是钉子。如果你认为股市只是赌场,那只是折射了你的内心。

这个世界复杂吗?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你简单了,世界就是童话。

20.价格是得到和实现价值的出入口。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从极度悲观者手中买到筹码,然后卖给极度乐观者。谨记巴菲特关于“市场先生”的忠告:我们要利用的是市场先生鼓囊囊的钱夹子,而不是遵循市场先生草包般的脑瓜子。

3

21.就资金运用而言,我比你自己还关心你的钱。

基金管理人作为受托人,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对待客户的钱就像对待自己的钱一样,这是作为一名基金管理人的职业操守。

22.我对于乱花钱的行为心存厌恶,即使不是我的钱。这几乎成为职业病。

投资既要做好本金积累(开源),又要控制资本支出(节流)。世界拳王泰森,赚取过无数的财富,但因为挥霍无度,退役时仍然穷困潦倒。如果你无法节制自己的花钱欲望,即使赚再多的钱,也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23.我主导的投资风格为守正出奇型,之前也称为价值成长型、收入成长型。

守正出奇,是传统的东方智慧。高瓴资本的张磊先生,亦以此为纲。守正出奇饱含着太极阴阳文化,守正的一面是价值,出奇的一面是成长。

所以说,不存在价值股和成长股的绝对划分。根据约翰·伯尔·威廉姆斯《价值投资理论》的观点,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试想,如果没有成长,哪来的价值?

24.投资对象的选择,我们希望“好企业好价格”,即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运营优秀的企业。

巴菲特师从格雷厄姆,早期投资风格偏向“捡烟蒂”。后来,在费雪和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渐渐意识到: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要好过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企业。

杨老师最新译著《戴维斯王朝》里提到戴维斯家族投资的十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即为不买廉价股。一家普通企业,很难成长为优秀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买入价格便宜的优势会不复存在。

25.为了避免被愚蠢以及误导他人,我们通常避免谈论个股。

我非常认同杨老师“理念重于个股”的态度。的确,荐股无朋友。如果你给朋友推荐个股,对方赔了,友尽;对方赚了,下次会继续问你,直到赔了,再走向友尽。既然是一个死循环,那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6.所谓金石致远,就是关于忍耐与等待的故事。

杨老师建立的专栏投资组合,80%的时间面对的都是下跌的市场环境,没有金石可镂的耐心,没有漫长的等待,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就像杨老师讲的,坚韧、毅力等看似与投资无关的因素,却可能决定最终的投资命运。

27.热爱生活也是发现良好投资对象的好方法。

彼得·林奇有一条很重要的选股思路,就是从日常生活消费入手的。事实上,大牛股就在我们身边。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都在买彩电,于是成就了那时的长虹。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医疗,都蕴藏着机会。格力、美的、茅台、云南白药,不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吗?

28.在我的投资体系中,没有通常而言的基于股价变动的所谓“止损”概念。

杨老师不是反对基于价值灭失的“止损”,而是反对基于股价变动的“止损”。股价波动,不是真正的风险。本金灭失,才是真正的风险。

29.追求控制回撤的终极,实际上就是追求“买低卖高”,这或是对于超能力的追求,或是涉嫌误导投资者。

对于杨老师对回撤的理解,简直是不能认同更多。因为市场的波动,是投资者无法控制的。控制回撤,本质上是想尽量买在低点,且不承受继续下跌的风险。杨老师的专栏投资组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最大回撤超过65%,但过程的曲折性丝毫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30.我们在合适情况下,或许会采用财务杠杆。

是否动用杠杆,不是区别是否价值投资者的标准。杨老师在《戴维斯王朝》序言里也提到,戴维斯家族通常在100万本金的情况下,拥有200万元的持仓。运用杠杆的关键,取决于胜率赔率的期望值。

4

31.深入了解的集中投资,较之不明就里的分散投资,实际上更具安全性。

巴菲特曾经引用凯恩斯的观点,说明“集中投资”的正确性: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将大部分在资金投入到自己了解且十分信任其管理的事业上;那种通过把资金分散到一大堆自己不太了解且没有什么信心的公司上面以便借此去控制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有限,就我本身而言,很少同时有2-3家以上的公司可以让我感到完全放心。

32.我对于股市的短期涨跌并不在意,也没有能力预测。

股市的短期涨跌取决于市场先生的情绪,而市场先生是由市场千百万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因此短期的涨跌根本无法预测。巴菲特曾经提出“诺亚方舟”原则:重要的是建造方舟,而不是预测灾难。

33.我们很少做所谓上市公司“实地调研”,以后也不打算刻意做。

可能有人会质疑,没有实地调研怎么行?光看财报就能了解公司吗?

如果光看财报还不足以了解一个公司的话,那这家公司本身就是不值得投资的。

事实上,巴菲特收购的很多企业,本人根本就没有去实地看过。当初巴菲特买中石油股票,也仅仅是看了公司的财报就作出了投资决策。

34.在信息海洋里,解析信息的功力才是关键。

互联网时代,信息早就呈现出大爆炸的趋势。但大多数信息都是无用的,它会消耗你,甚至误导你。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不要人云亦云,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35.我们不打算打败谁,只想做好自己。

记得雪球CEO方三文曾经说过,股市里有几类人:有的人琢磨别人,有的人琢磨自己,有的人琢磨企业。琢磨别人的人,无一例外都输得很惨。

人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自己。

36.我们希望追求长久的存在。

在华尔街,有老的交易员,也有胆大的交易员,但是没有又老又胆大的交易员。金融市场,剩者为王。风云一时的人物犹如过江之鲫,但被“炸毁”者不计其数。一时的胜负高低不重要,活得久才是最重要的。

37.我们只需要“全信”的人成为合作伙伴。

杨老师解释说,半信半疑的人,是最不坚定的人。这群人,牛市会转向全信,进而高位入市;熊市会转向全疑,进而低位斩仓。的确,半信半疑还不如不信。

不得不说,有时候人活着真的是需要信仰的。你说红军长征的时候,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哪一项不是在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心中的那个信仰。

38.我们不怕遇到不懂投资的人,我们最怕遇到总是有主意的人。我们建议“有主意就自己干”。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毁掉我们的不是无知,而是一知半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根本就不会到河边去。淹死的都是自以为会水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我们选择把钱委托给管理人,就得给予管理人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39.与喜欢的人打交道、做喜欢的事,这是我们的生活态度。

想到歌曲《流光飞舞》一句很经典的歌词:跟有情人做快乐事。人的年纪越大,就越只想跟合得来的人打交道。你欣赏我,我也欣赏你,这种人际关系的状态是最美妙的。

40.我遇到过很多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人,也遇过不少相识多年却从未相知的人。

想到史记里的一句: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

感情的厚薄,不是以相识时间长短来决定的,也不是以物理空间距离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双方的三观是否一致。

很久以前,通讯没有这么发达,知音难觅,所以“伯牙绝弦”才能流传千年,所以“他乡遇故知”成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被形容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我们有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幸得到杨老师慷慨无私的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我们也因为彼此的缘分,汇聚一堂。杨老师说,每个人都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这是我们做出的选择。

冠亚说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庆祝《证券分析》出版发行50周年之际,巴菲特发表了著名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证券分析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格雷厄姆,正是以《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等知识灯塔,照耀了后辈“继往圣之绝学”的传承之路。

江山代有才人出。读完杨天南老师《一个投资家的20年》,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巴菲特的影子,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价值投资是如何地薪火相传、世代接力。从美国西部小城奥马哈的星星之火,经过杨老师等中国最早一批价值投资者的身体力行与传道授业,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也渐成燎原之势。

对你影响最深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你的偶像;另一类是你身边的人。人生路上,选择与谁同行很重要。因为你的选择,必将会反过来塑造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一直关注本号的读者朋友们。只要你们还愿意继续看,我就会一直写下去。最后,以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里的一句台词与大家共勉:

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it is our choices.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