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3

那些泄密者,刚刚又杀死了一个姑娘

汉青的马甲汉青的马甲2023-08-01 15:30:170

山东临沂的18岁女生徐玉玉,今年刚考上南京邮电大学,本是全家人的骄傲与希望

但就在入学前夕,被电话诈骗。骗子将其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全部骗走。

在报警后回家的路上,这个爱笑的女孩一头歪倒在父亲的三轮车上,再也没有醒来。

痛心至极!

昨天便开始提笔又不知从何说起。

考生信息是谁泄露的?

为什么我们的隐私

被各种泄漏却无人追责?

骗子电话是怎么申请到的?

说好的实名制呢?

每天那么多电话诈骗

为什么无一人负责?

到底 是什么杀了她?

这件事的相关报道一出,大家都在替这位年轻努力的姑娘感到可惜,并谴责、诅咒那个得手的骗子。

当然也有的人觉得她不够警惕,毕竟这样的骗局已经不新鲜了。

···

难道她真的没有警惕吗?

我倒觉得,了解自己家境的她,绝不会在这上万元的问题上放松警惕。

那她为什么还会和很多被害人一样,轻易地相信了骗子呢?

如果对方只知道她的电话号码,她肯定不会相信对方;如果对方还知道她的名字,她也不会轻易地给对方转钱;

但如果对方不光知道她的基本信息,连她何时上大学,得到过多少钱的助学金都一清二楚,换做是你,你会不会还坚信对方是骗子呢?

虽说“行凶”的无疑是那个骗子,但他手中鲜血淋漓的凶器,正是徐玉玉被泄露的个人信息。

···

而提供凶器的,又是谁?

这些让我想起了一部小说——《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荒诞而绝对权威的“老大哥”形象:

一个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老大哥”监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吃饭、睡觉、工作或者走在街上、躲进洞穴——包括思想活动。

而在今天,

出于盈利目的,

窥看你的人或许更多。

这时你的感觉可能更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

你可能会遇到这些事情:

在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后,马上就接到卖考试题目的短信;

在妇幼保健院建册登记、生完孩子后,各种品牌奶粉、早教中心和瘦身中心的推销电话马上如“牛皮癣”一样粘上了门;

购买的汽车保险到期前一个月,手机就开始被各家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打爆”,而且对方能如数家珍报出你的名字、购买车的车型和颜色、上次购买保险的时间、保险金额,甚至上次保险在哪家买的

……

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问题,这是一种“信侵犯”。

这种“信侵犯”如果遇见善良一点的就是“信骚扰”,再悬一点那可就是“信诈骗”。

在我还念书的时候,网购刚盛行,下单付款乐呵呵地等着收货。

次日,就收到短信通知我去邮局取包裹,并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让我回拨。

电话拨通后,对方告知包裹正在被警方监控,因为查到包裹里面有毒品。

而且还提醒,如果此事与我本人无关,立即拨打某缉毒支队的电话,并好心好意告诉我缉毒支队的电话。

那会儿哪懂这些呀,吓得屁滚尿流颤抖着开始打电话,然后“缉毒支队”便建议我将钱转入“安全账户”。

电话一挂就连滚带爬地去转账,值得庆幸的是,正准备按指示用ATM机转账时,机器突然出故障把卡吞了……

这骗子,骗我钱还让我主动打电话过去,连话费都不舍得出,太TM不要脸了!

我的这段经历,就是基于骗子对我个人身份、购买情况、银行账户等信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这样,就特别容易上当受骗。

···

到底是谁

把我们的个人信息交到骗子手里?

不久前,有位售楼部的朋友跟我闲聊时,说过这么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有一天,同事老张来到一处高档家具城买床。

他问售货员:“为什么这款床值30000块钱?”

售货员大讲这款床的好处,并告诉他很多大富豪都买了这款床。

“吹牛吧,拿你们销售记录给我看。”老张拿到销售记录单后,发现其中包括各行各业“隐富”买家的名字、联系电话以及送货地址。

最后,他花了2000元买来这张“通讯录”的复印件,并凭此一一推销,最后卖了几亿元的楼房,获得了丰厚的提成。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

它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的个人信息能被当做有价格的商品随意买卖?

4S店、高尔夫球场、马场以及其他各种高档会所,找到他们的名字很容易。

而客户也往往不知道到底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防不胜防。

你不卖,总有人卖,

只要有“市场需求”。

你的个人信息,除了可以从电信运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医院、保险公司甚至学校等处以传统售卖方式泄露外,还在被谁偷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次点击链接,一次应用注册,都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获得你的全部个人信息。

活在现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也都多多少少会出现在高透明度的网络世界中。

没办法,科技更发达了,比如我在QQ上随便输入“网购数据”,就能找到好几百个群,甚至还有类似信息盗取公司。

就是这样的一条黑色产业链,用个人信息将盗取者和行骗人连在一起,拴住装满劳动者血汗的钱包,勒死一个个无辜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大致翻了一下相关法律法规。

事实上,我国目前约有40部法律、30部法规和200多项来自工信部、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

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较有代表性的是民法通则;国务院出台的法规,则有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法规。

···

可是,这么多法,

为何管不好一件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有单位或个人泄露了公民个人信息,公民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吊诡的是,我身边几乎所有,遭遇过“信侵犯”的受害者,无一人表示愿意走法律途径处理该问题。

普遍的原因是“太麻烦”、“举证难”、“成本高”。

理所当然,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来看,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所以想要起诉他人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非常高,大多数人只能忍气吞声。

每年各种新闻会报道无数诈骗的案例,我们也都是看后戚戚然一番,有心一些的会捐款,然后,忘掉。

这种社会层面表现出来的现象叫

麻木。

所以

前有魏则西现有徐玉玉,

以后肯定还会有。

这些悲剧性的事件太多了,我不想一一列举,但我认为,这些不应该仅仅当做热点来看,这些本该成为提升我们社会环境的契机。

个人的眼睛一定要擦亮,万一不幸中招了,要报案,要追究到底,或许类似的信息盗取公司会关门大吉洗手不干。

政府和执法部门要真正从制度层面多一些努力,完善一般性法律、行政执法体系等末端制度设计的不足,相信类似惨剧也会减少很多。

对于那些信息盗取类公司,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识及手段必须跟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步伐,不可纵容这些背后递刀子的人。

当看完这个文章,如果你工作的时候能接触到用户的机密信息,我们希望你面对利益诱惑,可以,说NO!

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建立的。

这种社会毒瘤,必须要根除掉。

别一遇到事儿

就开始在心里默念“吃亏是福”四字箴言。

谁再跟我说吃亏是福,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