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53

首届碳博会上好多“老面孔”,在华外资瞄准绿色加码升级

锤子财富2023-06-12 22:31:250
“产业协同减碳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下称“碳博会”)于6月11日拉开帷幕,吸引了近6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其中不乏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老面孔”——大量在华外资企业借着绿色减碳的东风,加码升级本土化战略。

绿色供应链空间大

“施耐德电气扎根中国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现在是我们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希望有一天能成为第一大市场。”在碳博会开幕当天,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愿意参与到减碳的行动中,让供应链前后端的融合越发紧密、信任度提高,这也促使施耐德电气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在已经高达90%的本地化零件采购的基础上继续本土化升级。

在张开鹏看来,减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建设多元且深化的生态合作链条,而供应链协同是关键。以施耐德电气为例,其自身生产运营的碳排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比不到10%。因此,除了自身减碳,更重要的是协同上下游生态伙伴,把绿色低碳举措应用到整个供应链,实现系统减碳。

作为连续两年入驻进博会“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的老朋友,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减碳整体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企业减碳意识大幅提升,2022年制定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受访企业比2021年提升15%;其次,企业减碳动力由外压转向内生,2021年,高达90%的受访企业减碳是受政策和监管的外部压力驱动,而2022年66%的受访企业减碳来自于内生动力;第三,可持续不仅是成本更是投资,66%的受访企业认为减碳可以提高产品溢价。

然而,在减碳的道路上,多数企业面临着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力、回报不定的重重挑战,既需要先行者赋能也需要整个产业生态形成合力。在首届碳博会上,于2022年正式发布“减碳大师”的施耐德电气宣布第二季再度升级开启,其核心之一,即提供碳中和及可持续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和碳中和路径。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提出,碳博会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就绿色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等重要议题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由于碳排放贯穿产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协同减碳的时代已经到来”。

产业协同减碳意识的提升,让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备受关注,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安永在碳博会上发布了《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驱动企业价值回归》白皮书,旨在探讨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概念和意义,提出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实践方法和建议。

安永发现,在设定“双碳”目标并推动减碳措施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面临来自成本与收益、方法与策略、管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三大挑战。对此,白皮书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从“轻资产”的解决方案入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减碳举措;在提升运营效率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低碳经济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获得更高收益;利用外部知识储备与经验优势快速确定“双碳”目标与路线,并建立相应能力;以自身供应链为中心,利用各部门的协同与优化能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优化机会,快速精准控碳。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龙头,特斯拉也在首届碳博会上高调亮相,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动车,而是包含了太阳能发电、储能在内的全套可持续能源技术与应用。除了首次将绿色的上海超级工厂以沙盘的形式在现场完整呈现,特斯拉还展示了于今年4月落沪的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的模型。据称每台megapack机组可以存储超过3兆瓦时的能量,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在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生产出的Megapack将向全球市场供货。

特斯拉持续上演的“上海速度”,不仅是外资企业加码在华投资的例证,而且也是新能源产业生态加速构建的样本。在极短的时间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实现了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95%以上,带动了上游360家供应商、10万个就业岗位及7000亿元累计订单,并帮助60家中国供应商成功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商体系,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技术提升、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于英国成立的国际性工程顾问机构奥雅纳(ARUP)也在中国市场继续诠释“农民”的角色。“我们常说自己在中国不是Hunter(狩猎者),而是Farmer(农民),是要坚持深耕的。”奥雅纳董事、中国内地负责人张志强在碳博会上告诉第一财经,进入中国数十年,他们参与了从北京奥运会到世博会,从西部到粤港澳大湾区等多个项目或区域的开发,是在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现在奥雅纳在中国的目标就是低碳。在此前的进博会上他们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规划和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参展,接下来则将继续推动国内建筑与环境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交流和进步,“跟着中国‘双碳’目标走,这将是未来5~10年的大方向”。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1~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折合735亿美元,下降3.3%。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00.5亿元人民币,增长4.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7.1%,高技术服务业增长6%。

在6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周强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包括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

本土化带动提速

随着像特斯拉这样的外资巨头持续本土化,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快车道,“中国制造”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中逐渐崭露头角。

以储能领域为例,6月12日,纬景储能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在碳博会上签约《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将获得8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金融支持。纬景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表示,以锌基液流电池为核心,纬景储能助力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领域核心技术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目前,他们已在广东、江苏、山东、江西等省建有多个吉瓦级产能的生产基地,推动新型储能产品的规模化制造。

由安永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编制的《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白皮书在碳博会上发布。该白皮书称,中国正凭借强大的“中国制造”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中实现局部领跑,并深刻地将“中国制造”嵌入全球气候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已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数量最庞大的产业工人、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蒋斌认为,在“双碳”的目标下,气候科技产业必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这也将为众多企业的发展转型开拓出巨大空间。

自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约人民币22.03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超过人民币1.54万亿元,都位居世界前列。

除了绿色金融叠加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利好,该白皮书认为,鉴于国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全球化布局不仅是我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提升全球影响力与市场份额的路径,也是我国迈向“气候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在从简单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逐步走向资本、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等全方位的全球化。

为此,白皮书提出,建议相关企业持续探索如何优化组织结构、不断统筹力量、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何实现本地化管理在全球布局中的联动和协同,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集中调配,实现资源集中式突破;如何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平衡点,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持续打开海外市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