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50

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财政重点:减税费、快发债、防风险

锤子财富2023-07-24 22:26:082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困难挑战,急需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中央明确下半年财政发力重点。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在备受关注的财政政策方面,此次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此次会议还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虽然持续恢复,但剔除基数后仍有一定下行压力,宏观上是总需求不足、微观上是信心不振,因此有必要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从宏观上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从微观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全局上防范风险。

根据上述政治局会议部署,罗志恒分析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入端主要是要延续、优化和完善前期推出的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支出端则要加快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稳定投资,促进基建投资企稳回升。

近些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两大工具,一个是减税降费等税费支持政策,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另一个是通过大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扩大政府有效投资补短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中国通过延续调整一批税费支持政策,并继续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1.8万亿元。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3393亿元,占比超七成,受益最大。

2月13日,在福州市闽清县办税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向企业工作人员介绍税惠政策。新华社图

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额度为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500亿元。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近日表示,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累计支持专项债券项目近2万个,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其中,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727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4211亿元、社会事业3588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亿元,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下半年针对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中国还将出台一定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为支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将全部发完。四季度视实际需要,有可能在现有7399亿元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额度,稳定基建投资资金来源。

罗志恒认为,收入端减税降费政策生效的前提是信心充分,否则减税降费推升债务和债务率,当前宜以支出端政策为主。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为3.9%,受制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行以及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速为-21.2%。当前要平衡好专项债项目的收益要求与加快发行的矛盾,核心是储备有一定收益的项目。

李大伟也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对各地专项债券支出进度进行通报预警,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节奏,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在拉动有效投资中的积极作用,以稳投资带动稳就业、稳增长,更好发挥专项债券的效能。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预计今年3.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基本能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从而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有效投资稳经济。

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王青认为,除了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条件外,财政政策促消费力度也有望进一步加大。这包括各地财政部门发放一定规模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减免三类大宗消费环节税费等;中央财政也可能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适当支持。

今年6月份,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财政部等明确了未来四年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新政,总体延续下支持力度逐年退坡,预计未来四年减免车购税将达5200亿元。

另外,在财政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新提法,也备受关注。专家认为,后续将有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套系统性、综合性解决方案。(相关解读详见《中央明确制定一揽子化解地方债风险方案,会有哪些举措?》)

不久前公开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财政部部长刘昆谈及下一步财政工作重点之一正是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上述《报告》要求,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督促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政策措施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降低风险水平。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充分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量力而行开展项目建设,严禁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脱离当地财力可能的项目。对新增、少报漏报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