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12

科普|脑心血管疾病日趋低龄化,假期出行如何做好预防?

锤子财富2023-09-30 16:32:480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但仍然未能看到拐点。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但仍然未能看到拐点。”日前,多位心脑领域的临床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心脑血管的早诊断、早预防亟需关口前移,潜在及高危人群的筛查需在基层普及,“零级预防”的意识也应进一步加强提升。

心脑血管疾病共患几率大,是否可以共同开展预防工作?十一国庆假期出行,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与高危人群应如何应对?为此,记者采访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秘书长张永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沈雳。

第一财经:从日常诊疗情况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否存在低龄化的趋势?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更因素有哪些?

沈雳:在心内科门诊或病房治疗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确正在呈现一个低龄化发病趋势。心血管疾病的种类涵盖面很广,但比较早发的有两种: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俗称冠心病),30岁~50岁中青年人群患上冠心病的越来越多。

此外,20多岁的年轻人患上高血压前来就诊的也不在少数。我也曾遇到过有一位28岁的年轻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来我院救治,这样的年龄放在过去我们一般更多地会考虑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但他恰恰是患了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

从上述病例情况看,我们发现,40岁以前的中青年人群患上高血压,他们多数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诸如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都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时间前移。

张永巍:脑血管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从全球范围来讲,25岁以上人群罹患中风(脑卒中)的概率为24.9%,我国这一数字有近40%。根据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40岁以居民中风患病率为2.61%,发病率为505.23/10万人,死亡率343.4/10万人;由此测算,2020年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780万卒中患者。事实上,这一数字每年还在递增。

脑、心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特点。第一,它们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患者会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久坐不运动等,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危险因素。

第二,救治理念是非常接近。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以后,都需要一个非常快速、有效的血流恢复,或通过放置支架的手段将血栓取出,把血管开通。第三,它们通常是伴随发生的。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共患比例非常高,比如冠心病患者中会至少1/3以上合并脑血管病,而脑血管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的也会有约50%。第四,它们通常互为因果关系。以房颤为例,心房纤颤的过程会有一些血栓脱落,血栓跑到了脑子里就会变成脑栓塞,这一比例还不低,这也是“脑心同治”必要性的一个前提。

第一财经:基于在危险因素、救治理念、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如何共同开展防治工作?

沈雳:我们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健全心脑血管的三级防治体系建设。

尤其是基层医院应该发挥前哨作用,包括:进一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健康筛查,尽早检出心脑血管疾病并介入治疗手段,不至于发展到心梗、脑梗和心衰的状态;有急危重症的心脑血管患者则迅速转诊至一二级医院;同步开展宣教和科普,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最早期。

心血管早检早筛看哪些指标?常规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代谢和尿酸等生化指标,更细分的指标则包括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其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血压值。尽管我们现有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140/90mmHg作为诊断界值,但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我们临床层面已经把130/80mmHg作为高血压的控制线了,甚至120/80mmHg也会是一个理想界值。

而在心脑共同防治,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多做一项类似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这一检查结果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并提示其脑血管情况。更具体、全面的检查事项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史,我们再和脑血管病医生共同探索和制定。

张永巍:脑心血管领域的早检早筛,并不是仅仅针对得过中风、或者冠心病的患者,健康人群(尤其是30岁~40岁人群)也有早检早筛的必要。

脑血管早检早筛领域有很多工具,比如Essen评分,它是针对风险人群来筛查的,指标包括:年龄段,是否得过高血压、糖尿病、心梗、房颤、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有没有吸烟史等。比如,一位65岁年纪的男性,如果他有高血压,同时又吸烟,尽管他没有发生过心梗,但他已经属于脑心血管领域的高危人群了,他的患病风险会很大,需要进一步检查。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指标是血压值。血压的控制对于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但现阶段,30岁~40岁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自身已经患上高血压也并不知情,能进一步严格按照140/90mmHg的标准进行血压管理的则更是少数。

将来,我们应该有一个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电子数据库,一旦发现脑梗病人有心血管病史可以立刻根据既往病例做相关检查,以便在治疗时进一步请心血管医生来干预和会诊,这样病人才会得到最精准、规范的治疗。

第一财经:脑心血管的基层防治有哪些正在实践中的模式?

张永巍:现阶段,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在安徽铜陵正在实践一个医防融合项目,截至27日已经通过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了约1.9万人,筛查指标包括血压、血脂、颈动脉超声等。

同时,我们与第三方单位一同开发了基于手机的自测小程序,使用者(病人)可以点选按键(预先设置好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来获得一份自动生成的脑血管风险评估报告。报告也会根据低危、中危、高危的风险级别给到一定的建议。下一步,我们还去探索怎样将报告呈现的内容和医生反馈、医疗服务做具体的衔接,以及病人数据是否能以电子病历的方式纳入健康档案,该健康档案是否可以和一二三级医院挂钩打通等。

此外,对于长三角区域内脑血管病知识的科学普及也很重要,尤其是科普宣教进校园,让更低龄的青少年及儿童也有所了解,继而可以影响更多的家庭和成人。

沈雳:如果将心、脑和外周等全身血管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内也逐步形成了泛血管学科。

目前,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正在实践一种泛血管健康指数,该指数下的数据建立在患病和非患病人群的检测大数据之上,检测内容覆盖几十项参数,以准确预测患者在未来5年~10年的泛血管疾病风险的和相关等级。这一健康指数的建立,也将为心脑血管潜在风险人群的早检早筛提供一个强大的工具。

除了风险评估,我们还需要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零级预防”,这是指还没有危险因素的人预防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零级预防强调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出现之前就施加干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维持理想的健康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心血管病。

第一财经:十一长假期间,心脑血管领域的高危人群出行应注意哪些事项?

张永巍:第一,长假期间出行,要保持心态平和,凡事不要太着急,特别是有高血压、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过度激动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如果家人在参加的旅行团有保健医生的配备条件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也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准备好便携式的血压、血糖测量设备都可以,药品的量也需要根据天数配备充足。同时,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出行在外时日程不要安排得太满,避免太过疲劳。对于饮食,在限制盐分摄入的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相关食物的含水摄入量还是要和日常的接近,才会比较合理。

第三,一定要带好医保卡。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其发病快、危险度高,我们现在的所有有效治疗手段都和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得到有效治疗,结果向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带好医保卡,可以及时就近去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沈雳:家里有几类人需要额外注意。一类是,如果有老年人要出行,而他之前没有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需要预备相关药物,掌握好心脑血管的救治方式;另一类是,既往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不能因为假期而掉以轻心,出行时药物配备一定要充足,并且避免情绪激动和暴食暴饮,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此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家中应该常备硝酸甘油、保心丸等。以心肌梗死为例,一旦发病,则需要牢牢把握好黄金救治120分钟的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单元里让患者得到治疗,越早越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