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81

张桂梅与逆天改命的女孩们,《我本是高山》果真励志

锤子财富2023-11-27 15:34:080
张桂梅和她身后的老师们、女孩们共同创造了奇迹,这背后是超越常人想象的付出和牺牲,他们的故事让更多身处灰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影片片名《我本是高山》,出自她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免费公办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誓词。

影片中,这段誓词多次出现,构成一个个动人瞬间的背景音,气势如虹。奔赴高考的学生们坐着大巴车,呼喊着誓言为自己和同学加油鼓劲:“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影片片名还出现在另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张桂梅在走访辍学女生的家时,看见屋子的梁上,女孩用力刻下的座右铭:“我本是高山。”然而这个心怀高远的女生被迫嫁人,放弃学业,最后她的理想和生命被永远地埋在了山里。

影片克制呈现了这一悲剧,如同许多无人知晓的山区女性的悲剧一样,引发社会层面的思考。如果没有张桂梅,没有她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创办这所免费的公办女高,两千多名女孩将会面临何等残酷的处境。正如影片中张桂梅劝诫女生,一定要争口气考出去:“你们现在回去家里的房子地不一定是你们的,是你们的哥哥弟弟的,你们嫁人生孩子,生不出儿子就继续生,为什么要考出去?就是为了让你们有对这些事情说不的权利,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截至11月27日13时,上映四天的《我本是高山》票房为5475万,观影人次为134.8万。张桂梅和她身后的老师们、女孩们共同创造了奇迹,这背后是超越常人想象的付出和牺牲。他们的故事应当被更多人知晓,也能够让更多身处灰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从零开始,改变山区女性的命运

1996年,张桂梅在丈夫去世后,从大理来到华坪。起初是逃避厄运,后来她带病教学,病重时得到了华坪县许多人的帮助,她决定做些什么回馈这里。在家访时,张桂梅发现华坪山区极度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严峻的现实是思维落后,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许多女孩早早辍学嫁人,一辈子困在山里。

早前的一部纪录片中,张桂梅讲述了她家访时遇到的荒谬现实:高三的女儿被要求回家务农,初二的儿子被送到县城补课,说起这件事时,她的语气难掩愤慨。面对不断重复的山区女性的悲剧,她决定办一所只招收女生的高中,学费全免。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女生从大山走出去,就有可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免费女高在华坪建成。影片开篇就以一个简陋的开学典礼,向观众展示了建校起步阶段,极度艰苦的办学条件,破败的校舍,没有围栏、操场和厕所;另一方面,从教师到学生,管理非常严苛。

华坪女高入学没有门槛,只要是想上学的贫困女生,基础多差都收进来。不过,由于常年没有接受系统教育,她们的知识程度还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影片中,为了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学生们需舍弃爱美贪玩的天性,剪掉长发,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5点起床,12点睡觉,日复一日以分钟计算活动时间。为了实现不可能的教学任务,一线教师的压力巨大,需做到忘我,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把心血和精力都交付给女高的孩子们。

华坪女高的本科上线率连年在丽江市名列前茅。在采访中,张桂梅坦言,越来越紧的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好的成绩。她又说,“我很可怜这帮姑娘,我也很佩服这帮姑娘,但是你必须得这么做,你不这么做你是救不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只能这样选择。”考上大学,飞出大山,是眼下她们改变命运,获得自主选择权的唯一途径。

张桂梅一直强调,一个受教育的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她自己,她的母亲和孩子。张桂梅奉献一切的事业,不仅仅能扭转一个女孩的命运,甚至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影片讲述的山月、山英姐妹的故事,是万千山区女孩命运的缩影。姐姐山月成绩优异,却逃脱不了被亲人抓回家里嫁人的命运。她很快生了孩子,最后死于一次严重家暴。女孩的尸体被潦草地掩盖,双脚赤裸着沾满泥污。妹妹山英为姐姐穿上鞋子,就像当初为了过河上学,姐姐把鞋子让给妹妹穿一样。

姐姐死后,山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她跑到县城打工,被张桂梅好不容易捞了回来。山英的学习渐渐有了起色,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她的父亲、哥哥和祖母纠集村民闯入学校欲强行带走她。张桂梅面对凶恶阵仗,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喝退他们,站在她身后的女生们齐声喊着山英加油,保住了她的求学之路。

一个女孩凭一己之力无法抵御传统倾轧,而一群人的能量足以抵抗顽固落后的阻力。可以说,《我本是高山》让观众不只看见了伟大女性张桂梅,还有为了改变山区女性命运不断抗争的教师和学生们,他们互相扶持,互为支撑,创造了奇迹。

荣誉背后,一个平凡且伟大的女性

《我本是高山》中的张桂梅,不仅仅是荣誉傍身的时代楷模,也是一个真实善良的平凡女性。

影片也展示了张桂梅严苛外表下柔软的一面,她给予学生们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掏钱给学生提高伙食,拿着别人捐给她治病的钱给失聪的学生购买助听器,这些细节赋予人物以肌理,令形象得以丰满。

张桂梅饰演者海清说,长时间的跟随和观察下,她觉得张桂梅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身上处处闪耀着无我,“她是我见过的纯然无我的伟大女性,在很多事上几乎想不到自己”。张桂梅拖着病体管理着一所初创的学校,忍耐病痛的折磨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支撑她的是信仰和对学生的爱。

饰演山英、山月的美朵达瓦和赵瑞婷等小演员都是素人演员,她们质朴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令观众潸然泪下,也感佩这群女孩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坚韧。影片展现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改变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她们努力做到,飞出大山,无愧于校长和老师的付出,也无愧于自己。张桂梅对学生一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走出去就别再回来,片中她告诉返校担任老师的付春盈,“走到哪里,你都是你自己。”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说,影片放映20分钟之后,他不时热泪盈眶。在他看来,《我本是高山》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片。

“张桂梅在这样一种艰难的办学条件下,以一人之力建立起一所女子高中——当然也离不开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但主要是她的坚持。”在这所学校里,特别是第一届招收的都是基础很不好的学生,把她们培养成功,这是“从一个极低的起点到一个极高的终点”的爬山过程,这是励志片常有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女子高中的这些学生的故事是励志的,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起点很低。“比如说家庭条件很差,文化基础也不好。但是到了女高之后,在张桂梅老师的激励下,在要‘逆天改命’这样一种不屈服的精神驱动下,她们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努力,最后高考成功了,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因素。”刘海波说。

张桂梅是全国道德模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此前许多其他媒体也对她做了很多报道,很多观众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了解过她的事迹。在刘海波看来,电影仍有不可替代的魅力,“还有更多观众可能没看过采访,或者不满足于仅仅是采访,还想看到更鲜活的生活和形象,想看故事,看情节,看情感的流动。”

刘海波谈道,电视新闻报道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电影艺术需要通过连贯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所以一定要给演员找到表达情感的维度,这与电视新闻里当事人直接陈述不一样,需要靠演员来演绎一个个的故事段落来完成。《我本是高山》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需要尊重事实,在大的事情上不能背离原型人物,即张桂梅的真实事迹,但它也是在浓缩的时空里呈现连贯的故事,“所以,必然要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比如会删减、挪移,会进行必要的虚构。”

影片中的一段情节,当张桂梅生命垂危正在医院进行抢救时,她的灵魂可能被丈夫所召唤走向天国的彼岸世界,最后学生们的歌声又把她召唤回了现实世界。这一段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但也令人感动于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毫无疑问也无法完全还原,难免会有一定的加工,而这个加工是艺术所必要的,必须的,也应该是允许的。”刘海波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