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45

新发传染病如何预警?业内:病原监测需要新策略,一体化管理是关键

锤子财富2024-01-19 21:42:230
针对新发传染病所开展的监测(包括微生物和病原体)、预警(包括数据联动和风险判断)对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如何为减少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提供更大价值?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在1月14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冬明春我国将继续呈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交替或者共同流行态势,短期内仍将以流感病毒为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现回升。

另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在西班牙、英国,流感等流行病病例数激增;当地时间5日,西班牙一些地区重新发布口罩强制令,而英国在刚刚过去的假日季流感住院病例数呈现增长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往来与经济活动频繁开展,新发传染病频发,这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愈加严重;因而,针对新发传染病所开展的监测(包括微生物和病原体)、预警(包括数据联动和风险判断)对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位生命科学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

病原监测新策略

新发传染病,是指造成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常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其一类是早已存在的疾病,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或未证实病原体,如军团病、莱姆病、丙肝、戊肝等,另一类则是过去可能确实不存在的疾病,由于微生物发生的适应性变异和进化,以及病原体来自动物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

对于新发传染病的特点,上述生命科学研究人士解释称,一方面,新发传染病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且70%以上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来源于野生或媒介动物。

另一方面,新发传染病短期内缺乏有效疫苗、药物和控制措施,“其中,蝙蝠、灵长目(猴)、啮齿目(鼠)携带了更多的潜在跨种病毒,比如SARS(非典)、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与蝙蝠相关,埃博拉病毒的病原与猴子相关等。

对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策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也曾在一档线上科普节目中称,通常业内对于病原体的分离和研究都是在疫情发生后,“由于绝大多数细菌、病毒尚未知,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反向病原学’观点,即先研究世界上存在哪些微生物,再研究哪些致病菌,继而提出我们的防控方式,并预防人类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事实上,一方面,我国病毒科学家张永振团队此前就基于mRNA平台进行未知病原体的监测,通过在国内16个省区的32个环境中(土壤、池塘、沟渠、江河、湖泊、海洋等)采集样品和分析,发现了6624个新型病毒分类单元,相关论文也于2022年发表在《自然》子刊上。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正在开展基于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种感染和传播风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类器官水平、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和传播途径等多个方面。

“上述基于mRNA平台的未知病原体监测,其高度利用了深度测序技术,在国际上也是较为前沿的方法;而对于已知病毒所开展的进化、风险方面的研究则是属于回顾性质的。但归根结底,业内仍缺乏对于病原体致病组学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病原体和人源病毒的接近程度,进入人体的机制,复制策略,细胞病变的效应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徐建青如此描述。

徐建青为记者举例,以新冠病毒来看,感染其实是一个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体ACE2蛋白结合的变异过程,当自然界病毒产生变异的这段序列和人体ACE2蛋白的亲和力越来越高时,病毒就会对人有致病性。

长期以来,人类对病毒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细胞培养、免疫学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且偏重于人畜共患病毒;近10年来,宏基因组学技术(尤其是宏转录组学技术)、靶向测序技术等多被用于未知病的毒发现。

“基于mRNA平台的病原体监测,需要和‘病毒致病组学’进行有效衔接,在共享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信息筛选,才可能对病毒的致病规律有很充分的了解。”徐建青说。

一体化管理模式

数据显示,ICT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列举的全球已知病毒超过11273种(不包括未定种的),其中,哺乳动物中估计有4万个病毒种,大约人畜共患病病毒就有约1万种。

徐建国认为,野生动物可能携带许多病原体,需要重点关注。以鼠疫为例,国内12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内蒙古地区比较活跃),将疫源地控制好,避免传染到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是管理的关键。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比如登革热的病例也已逐步从热带地区的南方传到了北方。

从新发传染病的驱动因素来看,有业内人士称,诸如森林砍伐、密集化农业、栖息地退化等一些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动物源新发传染病爆发的主因;有科学家团队也在综合研究各类环境样本之后发现,沉积物和动物粪便中的病毒丰富度最高。

为此,石正丽称,对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急需要“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来推进。她表示,该管理模式需要有一套全链式关联动态群症监测信息,覆盖气候变化监测信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信息、野生动物监测信息、家禽家畜监测信息、人疫疾病监测信息等。

此外,该管理模式还要对高危职业人群队列进行实时监测;野生动物、野外探险等高暴露人员也需要逐步纳入监测体系。

疾控体系也正在新发传染病监测上发挥更大作用。一位接近国家疾控部门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往各地多采用“症候群监测”的方式来进行传染病预警,这或便于医疗机构进行病例报告,但现阶段,各地正在探索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多病原监测试点,“这意味着可以从一份样本(比如咽拭子、肛拭子等)中通过多种设备、试剂检测多种病原,根本上拓宽了监测的渠道。”

对于上述气候,土地,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等环境信息监测,应该如何掌握轻重缓急?

徐建青表示,人类和环境的互相接触是全方位且动态调整的关系,也就是说,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是没有界限的,尤其是农林、畜牧、海洋、气候等都和未知病原体有密切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看待。

“环境信息监测的优先级,要看其和人类的接触密切程度。我们国家对于家畜家禽类的监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了,但如果人员去到南极或偏远地区回来后,可进行一次全方位体检,但不需要太频繁。另外比较关键的是,一些飞禽如候鸟一类动物迁徙是造成病毒全球传播的重要诱因,相关区域的疫源疫病监测也需要随时布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