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47

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速,将带动相关监测产品和产业发展

锤子财富2024-03-19 09:40:430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并推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中应用。

未来五年,国家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强技术防范和大数据穿透式监管,持续改善监测数据质量,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15日公布。生态环境监测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监测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催生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适应省以下监测机构垂改新要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推动解决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突出问题的内在要求,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1946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组建全国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布设38880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并完成一轮监测。基本完成省以下环保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监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还存在诸多短板和挑战,一些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支撑薄弱甚至空白,比如,区域间、层级间、城乡间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差异较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监测设备老化、实验条件简陋,区县监测能力难以满足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任务要求,农村环境监测刚刚起步,亟需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确定,“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监测体系,从环保“小监测”向全社会“大监测”拓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

今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监管,用科技的力量来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线。

生态环境监测司上述负责人介绍,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意见》明确了“两步走”目标:第一步,未来五年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工程、监测科技创新工程、强基层补短板能力提升工程、监测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能力。第二步,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到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图为环境监测人员正在现场工作。摄影/章轲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未来五年,在监测网络一体化方面,主要任务包括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布局、提高一体化水平、促进提质增效、推进联网共享等,重点推进多技术手段、多功能、跨介质、跨区域站点一体化融合组网,推动监测网络从平面向立体拓展提升。

在技术装备数智化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等任务,突出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推进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一代监测技术装备体系。

在高质量数据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升质控技术水平、严厉打击数据造假、引导市场有序发展等任务。重点加强技术防范和大数据穿透式监管,严禁擅自改动采样探头、监测设备和仪器参数。开展国控站点人为干扰行为专项检查,守住国家网“一方净土”,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将带动相关监测产品和产业发展。其中,监测网点相关技术设备的需求将增长,生态环境部明确,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覆盖百姓身边的中小河流和岸滩海湾;综合设置监测点位,实现功能一体化;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体化监测试点。

“相关监测设备生产厂商应尽早推进监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专家称,根据上述《意见》,国家将分批实施国家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具备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人员操作规范性智能识别、数据篡改报警留痕和风险预警人机交互能力。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监测数据资源平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相关制度,通过公开发布、系统查询、数据接口等多样化方式,提高国家、区域流域、省市间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意见》提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加强大数据、大模型技术应用,提高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水平。引导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可靠性和防干扰性,支撑环境执法、应急、精细化管控等管理需求。推进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噪声监测中的应用。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并推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中应用。建立新型监测技术装备跟踪与评估机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共建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卫星立项、研制、发射及应用,加快形成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遥感监测能力。

上述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监测将面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等管理需求,深化拓展监测业务。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