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04

犹太难民重返上海,将用新媒介记录和传播共同历史记忆

锤子财富2023-05-20 18:33:120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近千件珍贵文物史料以及160余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生动地呈现了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历史故事。

5月17日,虹口区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波兰、以色列等国的友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赴一场酝酿许久的聚会——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80多年前,两万多名犹太人为逃脱纳粹迫害,从战火弥漫的欧洲远行至东方的上海避难,与本地居民患难相助,结下深厚情谊。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建立,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存和传播这段历史。

2019年10月23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担任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杨洁勉应邀担任主席,26位国内外专家应邀担任副主席和委员。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立,使得纪念馆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委员们积极参与和支持纪念馆的系列活动,助力纪念馆研究、保存并传播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

2020年,纪念馆完成扩建,展陈面积扩大十倍,近千件珍贵文物史料以及160余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的历史故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平台之一。

会议现场

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办当天,国外相关博物馆、机构负责人、犹太社团代表、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热情交流,为这段历史得到客观公正还原,进一步提升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提出建议。多位原犹太难民和他们的后代也来到现场或通过视频,与参会者分享他们的故事。第一财经了解到,有不少犹太难民及其后裔选择留在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用流利的中文讲述父辈在上海的经历和往事,而这正是中犹两个民族友好交往最珍贵的见证。

“上海宝贝”重返第二故乡

留在中国的犹太难民,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的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引进项目,为上海的改革开放添砖加瓦。不少犹太难民积极参与这段历史的传承和传播,向世界介绍他们认识和了解的中国和上海。无论曾经的犹太难民今天身在何处,他们都关心着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的发展,并反哺这个曾经给予他们包容接纳和友善帮助的地方。

84岁的索尼娅·穆尔伯格从德国飞赴上海,她是1939年出生在虹口的“上海宝贝”。索尼娅说,当时他们能够逃离迫害来到上海,在这里生存下来,找到一个庇护的家园非常幸运。“尽管当时也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刻,但我们是自由的,而且是安全的。我有幸在上海出生,活到了祖父母都没有活到的年龄。”

84岁的索尼娅·穆尔伯格从德国飞赴上海

2000年,索尼娅从一位朋友处得知,在维也纳有一份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单。她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该名单的持有人,得到允许进行复制,从此开启了整理研究上海犹太难民名单的工作。多年来,索尼娅一直和犹太难民及其家人保持着联系,寻访上海犹太难民的信息。截至目前,她整理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上的名字已达19730个。

2020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扩馆后,索尼娅还将保存多年的珍贵史料,包括父母当年来上海的船票、在上海期间的难民登记表、使用过的搓衣板等提供给纪念馆进行展示。今天,她正在帮助纪念馆联络更多的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收集更多信息,尽可能再现这段历史。

去年11月,原上海犹太难民克莱尔·谢夫特尔(Claire Sheftel)在101岁生日前夕去世,会议当天,克莱尔的孙子Kenny Martin Sheftel来到现场和大家分享祖母的故事。他说,“水晶之夜”令克莱尔的父亲下决心必须离开奥地利,他将所有财产变现为一颗钻石藏在鞋底,1939年3月20日一家辗转来到上海。他们租了一栋大房子,部分房间散租给其他难民。在没有其他娱乐项目的情况下,乒乓成为克莱尔唯一的爱好,曾代表一个俄国青少年俱乐部参加联赛。在上海,她与来自德国柏林的Herbert相遇,1943年两人在摩西会堂举行婚礼。

8年的上海生活让中国在克莱尔心中占有特殊的分量。她在2019年5月接受纪念馆采访时表示,“要是没有中国人,我不会坐在这里讲述我家的故事。”2020年2月,得知中国遭遇新冠疫情,她特地发邮件问候,“祝大家顺利渡过难关”。

原犹太难民沙拉的儿子李希辉如今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李希辉说,他是一名中国人,也是犹太难民的后裔,他的出生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也是爱情的结晶,李希辉从母亲沙拉那里了解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经历教育了人们,面对逆境,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

今天的世界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李希辉认为:“无论我们来自何方,都应该携手共进。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为了共同的未来,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纪念那些无辜失去生命的人们而努力。”

国内外纪念馆携手合作

全世界基于这段黑暗历史创立的纪念馆,几乎都拥有相似的使命。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理事会主席丹尼·达扬(Dani Dayan)认为,仅仅纪念远远还不够,必须要了解一切、记录一切,把数据转化为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教育,不断地教育才是纪念大屠杀的关键,才能确保历史不再重演。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副馆长安杰伊(Andrzej Kacorzyk)看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力地证明了,局外人也可以对抗罪恶。“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和悲悯也不会泯灭。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公平与正义挺身而出,面对仇恨滋生的恶行,不能袖手旁观。”

来自全球的博物馆机构负责人,都表达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加深合作的意愿。当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签约仪式

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创始馆长保尔·马丁(Paul Martin)看来,要通过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去不断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数百万人,在未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看来,上海人民的慷概和善良,是大屠杀黑暗历史中的一盏明灯。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是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常设展的一部分,馆内有原上海犹太难民贝蒂(Betty Grebenschikoff)的互动全息影像,借助最新技术,她向观众讲述自己的上海经历。贝蒂在上海结婚时穿的婚纱,则保存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此次保尔·马丁来到上海,也亲眼见证了这件珍贵的藏品。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佛罗里达大屠杀纪念馆未来将通过展品互借等加大相关展陈内容的开发,通过交流访问学者增进相关历史的研究,共同发现、联络更多的犹太难民的后代和家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为这段历史发出新的声音。

用现代手段向公众普及历史

这段历史中所闪耀的人性之光,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之间的和平相处和互相尊重极其重要。在与会嘉宾们看来,这个独特的中国故事应当在国际主流社会和犹太社群,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播。目前,已有来自社会各界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士,以电影、纪录片、音乐剧等当代媒介和艺术形式,向更多年轻人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

嘉宾合影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记得,30年前,他和画家陈逸飞在纽约曼哈顿一幢老大厦里面,见到一位仪态万方的老太太,她一开口让他们觉得非常震惊,“这位白人老太太,说一口连我跟陈逸飞都不大会说的非常典型的老上海话”。曹可凡和陈逸飞从她口中得知,她从小在上海长大。之后,陈逸飞出资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

曹可凡曾与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导演斯皮尔伯格、《钢琴家》主演布劳迪对谈,在交谈中他体会到,这些影片和角色都在告诉人们,音乐能够抵抗残暴,和平才能带来希望和美好。

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高翔创作了音乐剧《上海奏鸣曲》,讲述犹太人逃离纳粹德国来到上海寻求庇护的故事。高翔提到,这些犹太难民中,约有450名音乐人和几位一流的古典音乐家,他们曾教授过新中国的第一代古典音乐家。如今中国的无数古典音乐学生,全球数以百万的华裔古典音乐人中的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与这段历史有关。2022年10月,《上海奏鸣曲》最新版本在外百老汇演出。高翔说,创作《上海奏响曲》的目的是让全球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的真实故事。

当天,在摩西会堂,两位音乐家用手风琴演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令人感到悲伤而震撼。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认为,会议上讨论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也是人类共同的悲伤和温暖,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在邪恶面前,人类必须团结。在压迫面前,人类必须反抗。在和平时期,人类更要用所有努力来维护住和平。”

作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杨洁勉认为,纪念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机构,“我们人类总有离去,但纪念馆作为历史的承载,永远地留在这里。”在他看来,一方面,应当持续地收集历史史料、文物,为老物件和历史资料赋予新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音乐剧、影片、短视频等流行手段,或是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向全世界的年轻一代进一步推广。只有对历史不断地记录和传播,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才不会再次发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