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7

买打折商品,捡便宜还是花更多?

简七读财简七读财2023-07-30 16:21:350

为什么经济下行的时候,口红销量会激增?

每天一杯咖啡,居然会喝掉一辆车?

买打折商品,其实花得更多?

我们总担心自己会亏,是一种天性?

“老会员不如狗”是一种什么行为?

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活中的经济学小知识,一共5则。

01

口红经济

“口红经济”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的收入会下降,对未来的预期会悲观,所以会放弃很多高额消费,比如房产、车子、奢侈品。

这样反而会让手上的“小闲钱”变多,为了满足消费欲,人们会转向购买一些,单价较低的非必要商品,比如口红这类较廉价的化妆品。

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欧莱雅公司上半年销售额,逆势增长5.3%,就是“口红经济”的效应之一。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去年疫情初期,你是不是也比平时,买了更多“低价而不必要”的小商品。

如今“口红经济”已经变成了商家追逐的红利产品,试想在大经济环境下行时,你的产品却更卖得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诱人?

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口红”却可能会变成“拿铁”。

02

拿铁因子

每个工作日买一杯咖啡,会消耗你多少钱?

目前的连锁咖啡店,基本上是十几到三十一杯的价格,我们暂且当作20块一杯。

一年有250个左右的工作日,而我们一生起码要工作30年。

20 ✖ 250 ✖ 30 = 15万人民币

看似不多的20块,在习惯的加持下,居然会让你喝掉一辆车

“拿铁因子”概念由大卫 · 巴赫提出,指的就是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散支出。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零散支出,都算是“拿铁因子”,不然人生不就没了乐趣?

判断一种商品是不是“拿铁因子”,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收入和兴趣,只有当它对你的提升不大,却占用了较多的金钱,才需要被避免。

不过人多少是感性的,如果能完全避免“拿铁因子”,也不会产生“冲动消费”了。

03

冲动消费

它的界定其实很大,任何因为外部因素促进的,没有计划或意识的购买行为,都可以被称为是“冲动消费”。

“冲动消费”其实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它会消耗我们的财产,应该尽量避免,但有的时候难免出现“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情况。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带了一瓶水去逛街,却突然闻到了奶茶的香味,就跑过去买了杯芋泥波波,这就是冲动消费。

再比如,你刚在年初买了5套夏装,却在昨天回家的路上,听到了商店喇叭里喊的“夏装全场3折”,就没忍住买了大量的打折夏装,这也是一种冲动消费。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自制力,商家的“色香味俱全”确实吸引力挺大,偶尔享受一下生活,未尝不可。

而在商家打折时,更是会勾起你心中的“损失厌恶”。

04

损失厌恶

你的面前有红、蓝两个按钮:

红色的按下去,100%可以拿到1000元现金。

蓝色的按下去,有一半机会,拿到3000元现金,也有50%的概率,1分钱都拿不到。

只能按一个,你会选择红色还是蓝色?

其实从数学角度说,红、蓝按钮的期望收益率是:

红:1000 X 100% = 1000(元)

蓝:3000 X 50% 0 X 50% = 1500(元)

显然蓝色的期望收益率更高,也就是说按蓝色按钮更合算

但更多的人会选择红色,因为按了蓝色的,就可能连1000块都拿不到,这就是人们天生对「损失」的厌恶。

面对打折,我们心中就会出现“我现在不买,以后就要用更多的钱去买,那不是亏了?”的错觉,而导致买了更多“非必要”的商品。

而商家们也乐于进行各类“打折”活动,甚至不乏打着“打折”的旗号,反而「加价」的恶性商家。

而除了“假打折”,有的商家还会用“价格歧视”的手段,来谋取额外利益

05

价格歧视

12月14日,自媒体“漂移神父”发表文章《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

文章中控诉美团外卖“价格歧视”,同一时间在一家店下单,收货地址也相同,会员的配送费却比非会员要高,由此引发了网友们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控诉。

其实早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价格歧视”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在景点买东西时,同一件商品,导游买的价格和游客买的价格,往往是不同的,这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

美团事件曝光不久后,中消协就召开了“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并点名批评了“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的4种方法:

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

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

对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进行价格上涨;

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难以计算真实价格的消费者。

5条小知识说完了,希望能对你的日常消费有所启发。「努力地去赚,合理地去花」,相信大家的财务状况,都会越来越好。

点击在看,让你的朋友也避开消费陷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