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54

再保险“国际板”再迎外资保险经纪,中国承保能力如何走向全球?

锤子财富2023-12-26 20:34:450
再保险“国际板”需要在非中资利益的海外分入业务上发力。

再保险“国际板”再次迎来重要参与方。

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分公司于12月20日正式成立,并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这也是首家入驻再保险“国际板”的外资保险经纪新设再保险分公司。

在全球多个再保险中心均有再保业务的达信如何看待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前景?中国的承保能力将如何走向全球?达信中国总裁、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及达信中国高管近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再保险“国际板”需要在非中资利益的海外分入业务上发力,对未来中国保险机构积极投入到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入驻再保险“国际板”要做这些事

作为保险经纪公司,达信上海再保险分公司入驻再保险“国际板”后,下一步是什么计划?

李铭表示,达信上海再保险分公司成立后,业务发展方向主要为境外分入的再保险经纪业务,该类业务的财产标的都位于境外,将通过达信上海再保险分公司对接境内再保险市场。

“接下来的第一步,我们会对现有的业务做集中管理,然后全部放入新设的再保险公司。第二步,我们会跟国内合作的保险机构沟通,了解他们在临港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之后的发展战略方向,并结合我们全球的网络和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需求配对。”李铭说。

达信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李凌云介绍称,如果从客户类型来区分,达信上海再保险分公司未来将主要服务三类业务:一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再保险业务;一类是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大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还有一类则是达信在全球排分中心现有服务的全球大型企业客户的全球保单。

事实上,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在临港建设和启动的过程中,保险行业的参与热情也一路高涨。在建设期,就有包括达信中国在内的数十家保险机构及保险中介公司参与筹建工作。而在今年6月正式启动后,截至11月初,已有15家保险机构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并入驻再保险“国际板”,首单境外再保分入业务在今年进博会期间也已落地。

李铭表示,达信上海再保险分公司整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按下了“加速键”。“我们全球再保排分团队和集团亚洲区‘老大’都去过临港考察。正是由于集团内部的支持,从开放保险经纪公司在再保险‘国际板’申请注册机构之后,短短两周内我们就拿到了集团的全球内部批复,并很快完成了所有工商程序。”

“国际板”带来线上化、智能化转型

据了解,2011年达信中国就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再保排分中心,向海外客户提供来自中国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

和原先的再保业务流程相比,入驻再保险“国际板”之后,再保险业务流程会有哪些改变?

“再保险‘国际板’会更加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型。”李铭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际板”基本覆盖了承保和结算阶段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主体风险识别、市场询价、交易信息登记、账单自动出具和清结算功能等。再保险经纪人可以依托“国际板”交易平台先进的基础设施,提高传统询报价流程和交易管理的效率。

如何提高效率?李凌云打了个比方:“就像我们统一了度量衡一样。”从李铭和李凌云的介绍来看,传统的再保流程通常被称为“熟人的生意”,一般都由各家分公司分散进行,而“国际板”则给了一个统一的归集平台。这个统一的归集平台能够使得信息获取和筛选更为便利,以此提高交易效率。例如,对于所有在“国际板”注册的交易方,特别是境外机构,都需要向上海保险交易所提供相应的业务资质文件和过往营业历史等必要的风险识别信息,此项措施可以提高经纪公司日常建立交易对手画像的效率。同时,“国际板”不仅能提供传统“点对点”式的询报价模式,也可以实现全市场范围内“点对面”的询报价模式,缩短询报价所需时间。最后,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登记系统以及结算系统,可以大幅降低人工录入的工作时长并减少出错风险,而由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的实时交易系统,能够精准体现交易流程节点,并降低双方发生纠纷的风险。

“‘国际板’的设立并不会取代再保险经纪人,而是会赋能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李铭表示。

中国承保能力如何走向全球

包括中国再保排分中心,达信在全球的多个再保险中心设有十个再保排分中心。相对于其他较为成熟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在达信看来,中国如何借助再保险“国际板”让承保能力走向全球?

李铭表示,近年来,在直保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再保险市场也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但目前我国境外分入与境内分出的保费仍有较大逆差,我国参与全球再保险市场竞争的专业再保险公司数量及资金规模,与现有国际再保险中心也有一定差异。

“以国内大型财产险保险公司为例,他们的保费大多数来源于中国境内,剩余的少部分境外保费如果再做进一步细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实际上是来源于中资利益相关的,即中资险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然后通过一些中介业务或者自身渠道等方式,再将业务从境外分回国内来。而完全意义上的纯商业性国际再保险业务,中国的保险公司现在参与的可以说相当少。”李铭称。

这也造成了我国巨大的再保逆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分出至境外保费规模约1120亿元,境外分入保费规模约283亿元,再保险逆差近4倍。

李铭表示,相较于其他国际再保险中心,无论是对于大型复杂风险的管理经验还是与其他国际再保险中心竞争,上海再保险中心都需要长期且持续地投入。“对于‘国际板’来说,针对中国业务分到海外更多是起到规范管理或者流程上进一步集中的作用,对业务本身的促进并非有根本性影响。相对而言,如果未来要与伦敦等国际再保险中心竞争,一定要在非中资利益的海外份额业务上发力。”

而在李铭看来,“一带一路”会是中国承保能力走出去的一个特别合适的出口。

“上海在亚太地区和中国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原保险市场不发达,当地承保机构自留小,无法承接大型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运营项目,存在较高的分保需求。”李铭说。另外,他认为,我国周边的日本和韩国分别是全球第三大和第七大保险市场,也具有较高的向外分散保险风险的需求,例如高科技企业、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保单等,是上海再保险中心重要潜在的业务来源。

不过,中国承保能力走向国际并非一朝一夕,李铭将中国目前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角色比喻为“一张白纸”,“中国保险机构承接海外业务的承保原则、风险偏好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慢慢把它建立起来。当然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再保险‘国际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诞生的,我们非常看好未来的业务规模,期望未来中国保险机构能够成为国际再保险市场中有力的竞争者和领导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